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山鹰 | 下一站,珠峰!

2018-03-27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编者按

3月26日,“2018北京大学珠峰攀登活动出发仪式”举行,为北大珠峰登山队饯行。今年,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庆系列活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其中包括山鹰社的珠峰攀登计划。登山队即将出发,为母校献上生日贺礼,传播北大精神和山鹰精神,让我们为他们加油和祝福吧!





3月26日,山鹰社珠峰登山队队员们列席出发仪式,月底,他们将带着北大人的祝福正式出发,努力实现登上珠峰的目标。


此前出发的火车站


珠峰攀登活动启动仪式


他们的征途是雪山之巅


未名湖边,一体以北,有一座15米高的攀岩墙,高处贴着山鹰社的海报,红色的背景上是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鹰,但远看白色的雄鹰头颈却像一座巍峨的雪山。


山鹰社招新


“那个关于雪山的永久的梦想永远留在心里没有什么风沙能将它打磨褪色,这不仅是关于攀登也是关于成长与爱,关于生命与自由。”张天鸽师兄写下的《雪山之梦》,也被引用在2017年山鹰社招新的推送里。雪山联结着梦想、成长、生命、自由,这是“老鹰们”回忆山鹰时光的高频词汇,也是“小山鹰们”向往的宏大叙事。




1989年,山鹰社成立。

1990年,攀登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宣告中国民间登山事业的开始。

1994年,攀登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峰。

1998年,恰逢北大百年校庆,山鹰社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这是国内业余登山组织第一次登顶8000米高峰,成为山鹰社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年,萌生出登珠峰的想法。

2017年,山鹰社登山队再度登顶卓奥友峰,重新回到8000米的生命高度。



  摄于各拉丹东


摄于卓奥友


从1989年到2017年,25座雪山,38次攀登,248名队员,“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这是一群业余登山者触摸星空的史诗。


在201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北大百廿校庆,山鹰即将迎来而立之年,山鹰社登山队即将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


山鹰的“家”


珠峰登山队修炼手册


如何成为珠峰登山队的一员,珠峰登山队队长赵万荣的经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高中时就对山鹰社有所耳闻的赵万荣,大一时加入了山鹰社。大一国庆参加了山鹰社的野外露营后,他决定加入攀岩队,从此“修了个山鹰双学位”。


赵万荣经常说:“山鹰社就是帮助每一个平凡的北大学子实现不平凡的雪山梦和天涯梦。”每一个珠峰登山队的队员都是从“小山鹰”成长起来的,而大多数“小山鹰”在入社时都像他一样是一张白纸。珠峰之前是8000米的卓奥友,卓奥友之前赵万荣已经攀登了6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第一座5000米的山峰是大一时参加山鹰社每年一次的暑期攀登,而时间再往回倒退一年,他几乎没有登山运动的经验。


在山鹰社得到的成长,不仅在于爬山训练,还在于筹备的过程本身。做饭、租车、装备、锅碗瓢盆怎么安排,如何“理解”攀登的山峰,做到对山峰条件了如指掌,在实际登山中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五四跑过的圈,在攀岩墙上升的高度,周末和假期的野外拉练,实战中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使赵万荣从大一时零基础的登山小白成为独当一面的登山队长。


赵万荣


登珠峰不是冒险而是探险,8000多米的高峰每一寸背后都有坚实的准备,2017年攀登的卓奥友峰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从2016年开始,登山队进入筹备期,每周两三次的体能和攀登训练,所有人都报以莫大的热情。


秉承“科学攀登”的理念,为针对性地训练登山的肌肉,队员们做了基因测序,检测队员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登山之前至少三个月的集训,对每一个详细繁琐的细节都反复推敲。在攀登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不能偷懒,每一步都不能放松。


登山队既经历了扎实的训练和前期工作准备,也经历了伤病和疼痛,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不顺利,才觉得冲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2017年10月1日,风速4-5级,天气晴朗,这是大自然对登山队的馈赠。



卓奥友的成功登顶给接下来的珠峰攀登打了一剂强心针,但队员们仍然不敢松懈,在最后几个月的准备中,加强日常训练,强化此前的暑期攀登所学的技术,还要针对珠峰攀登的特殊性进行专业训练。


据统计,自立项以来,所有队员训练距离总计长达5000多公里,其中包括2次50多公里的拉练和1次88公里的拉练;海拔上升8万多米,相当于10个珠峰的高度。



路绳之上皆兄弟


珠峰登山队学生队一共有8名成员,包括7名学生和指导老师钱俊伟。“雪线之下无风景,路绳之上皆兄弟”,山鹰社的每个社员知道这句话的意义。


在一次日常训练中,教练要求赵万荣和队友两个人用一根绳子,在岩壁上拴在一起往上爬,到达顶端后,两人开始下降,各自握着绳子一点一点松手,下降到一半,赵万荣发现上面的某个锁的受力方向不理想,于是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制动端给了队友,又自己爬上去调整。这是属于登山队队友之间的绝对信任。


珠峰登山队合照


钱俊伟老师2006年来到北大,最初担任指导老师时,只比社员大几岁,而今慢慢变成了两倍,但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因为大家一起爬山,一起住在野外,一起搭帐篷,一起闯天涯,这种感觉非常好,我跟同学们打成一片。”


虽说是“指导老师”,但钱老师做的更多的是“陪伴”。钱老师希望自己更像庄子所讲,“善行无辙迹”,更多地给队员们自己成长的机会,他只在赞助、安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为他们提供专业保护,“我不想过多干预,学生自己可以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全面发展”。


钱俊伟老师


登山队也得到了校友和学校的支持。黄怒波50岁开始爬山,攀登过四次珠峰,三次成功登顶,担任卓奥友攀登和珠峰攀登活动的总指挥。校友曹峻是中国民间登山教父,在卓奥友登顶中做校友队的队长,深得山鹰社的社员敬重。这次的珠峰登山队除了学生队,还有一支教职工队和校友队。山鹰社的老队员有一个微信群,始终密切关注着山上的学弟学妹的安危。


1998、1999级登山


1989年成立至今,山鹰社已经29岁了。在山鹰社流传着一个传说,1999年,山鹰社的社墙建好两年后,一位师兄在岩壁上闭关了三个月,写出了回顾山鹰十年社史的《八千米生命高度》。如今,即将迎来三十而立的山鹰社,将再次出版《八千米生命高度》,修订原书,补写后20年的社史。三十年,雪山梦,珠峰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最后,让我们祝福即将出发的山鹰,早日凯旋!





撰稿:王艺遥、罗琳山

采访:张旭、罗琳山

责编:园中葵

供图:山鹰社

排版:Caro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